首页 > 语文 > 问答 > 数学优秀教案设计,小班数学送图形宝宝回家教案设计

数学优秀教案设计,小班数学送图形宝宝回家教案设计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7 11:10:53 编辑:挖葱教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小班数学送图形宝宝回家教案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临海听涛78小班数学:《送图形宝宝回家》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让幼儿能正确的分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活动准备]  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正方形宝宝教具各一个,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交新朋友啊?  幼:喜欢。  师:今天老师在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三个图形宝宝,它们听说我们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是即聪明可爱  又好客,它们想和小朋友门成为朋友,所以老师就把它们带来了,小朋友们欢迎不欢迎它们啊?  幼:欢迎。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2、教师出示图形并学着图形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出示正方形宝宝:小朋友们好,我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正方形。我想你们成为好朋友,(接着出示三角形宝宝)小朋友你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三角形,我也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出示圆形)小朋友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圆形。我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能接受我吗?  师:小朋友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了,现在都知道它们的名字了。那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分别像这些图形宝宝啊?  [活动延伸]

小班数学送图形宝宝回家教案设计

2,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两个课时:我刚好也要上这课..:)共享一下了. 一、教学内容:第二册34-35页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1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0 从1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从50起,二个二个数到64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百)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对!因为17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沙上拨7,在个位上拨1.”(并指名回答这样写和读17这个数,可指名上来板书)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1这样用计数器表示?”(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21由2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一, 写作:21 读作:二十一) “其实20以上数的读写和20以内数的读写是一样的.” (三)新课: 1、教学例四: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指名回答) 想:24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4. 写作:24 读作:二十四 2、教学例五: (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2)另外2个图也如上教法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五)做34页: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全班对答案.可以请小朋友到黑板板书出来.(教师注意说明容易错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写作:17 19 15 21 24 40 读作:十七 十九 十五 二十一 二十四 四十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巩固练习 一、教学内容:第二册34-、35页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数数.从15起,5个5个数到100,从48起,2个2个数到78. 2、全班齐数数.从100倒数到78,从10起,10个10个数到100. 1、小游戏:分组抽签读数. (1)数出尾数是0的数来. (2)数出尾数是5的数来. (3)数出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来. (4)数出个位是9的数来. “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数数,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明小朋友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们真聪明!” 2、教师说数,学生写数,要求写出写法和读法. (二)新授: 1、 教师在计数器个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十由几个一组成?” (板书:10个一是十) “那么10个一是十,应该这样表示?” 教师在计数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几个十组成?”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一百,应该这样表示?” “我们看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颗珠子,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珠子) 2、指名回答,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师板书: 百位 十位 个位 ) “谁知道这样读写100?”(注意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书,要求100的读法和写法都写出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35页第2题,指名上黑板写数,全班对答案. 2、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再独立完成36页第4题. (四)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10个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3,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   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cm,宽为4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y=4x2-1   (3)y=2x3-3x2(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6,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 方法 。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 经验 ,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 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x2y2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9272 1|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2 x2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259 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 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www.liuxue86.com”,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 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 抽象思维 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思维 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 总结 、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 2.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3.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4. 高考数学集合教案大全 5. 高中数学三年如何教学设计 6. 2020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设计大全 7. 高中语文《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8. 高中数学随机抽样教案设计 9. 高中数学幂函数教案设计 10.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

7,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亿有多大?”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实践中建立数感,体验方法,丰富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课,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教材安排这个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物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机渗透节约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讨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学具:(1)多媒体课件 (2)为部分学生准备100张纸,为部分学生准备1000张纸(3)计算器(每生一个) ④学生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1亿有多大?”(板书课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就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例。二、探究体验(一)猜想。 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二)验证。1、讨论方案(1)那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2)组织学生汇报(3)梳理方案师: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先测一部分纸的厚度,再推算出所有纸的厚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共同为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板书:测小算大)师:大家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先测多少张纸合适?(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择100张或1000张)测得少了,误差大,太多了,数起来麻烦。2、测量推算(1)测量:老师为左边各组同学准备了100张纸,为右边各组同学准备了1000张纸,不过有的是作业本纸,有的是打印纸,有的是信纸。现在请各组快速测量一下各是多少厘米?(2)汇报测量结果: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1000张纸有的是8厘米,有的是9厘米……(3)推算:现在请各组按你们的测量结果,推算一下1亿张纸有多厚?(需要的话可用计算器)(4)汇报推算结果:[学情预设:可能会产生下列推算方法:a、量得100张――1厘米 b、用计算器算 推算1000张――10厘米 量得1000张――9厘米1万张――100厘米=1米 推算100000000÷1000=10000010万张――10米 100000×9=900000(厘米)100万张――100米 900000(厘米)=9000米1000万张――1000米 1亿张――10000米]大数目的推算有一定的难度,可能有的学生会出错,可以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以上两种推算方法。3、质疑:对于推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三、对照体验师:刚才推算出1亿张纸大约有多高?( 8000米、9000米、10000米),你能想象出有多高吗?(根据前面的铺垫,可能会想到和熟悉的事物相对照。)课件演示参考资料:①教学楼每层大约4米,1亿张纸摞起来相当于( )层教学楼高。相当于( )栋五层教学楼那么高。(按推算的10000米计算)②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约8848米四、拓展延伸1、师:刚才大家感受了1亿张纸的厚度,下面换种事物来进一步感受“1亿的大小”。(1)算一算:1亿千米路,汽车需行( )年;人步行需( )年。汽车每小时行约100千米,人步行每小时约5千米(得数保留整数)(2)想一想1亿有多大?我们还可以到网上查询,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课件播放信息:你知道吗?1亿有多大?①制一亿双筷子需砍伐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25000棵。我国每年制造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大约吃掉2500万棵树。②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一个水龙头如果1秒钟滴一滴水,一年就滴掉上千万吨水。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吨以上。③1亿粒大米约2500千克,我国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节省3¦2500千克大米。如果 每人每天吃400克,节省下来的米可供一个人吃223年。3、谈感悟:听了这几条信息,你又想说点什么?4、师小结:五、小结过程,课外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新的体会?反思一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2、课外延伸:课后请大家就利用这样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选择你感兴趣的“1亿个什么”去研究。

8,需要一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利息》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学生 课时: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利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本课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并通过制作使学生理解“影片剪辑”在Flash动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学生是本校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特别感兴趣;2、学生已有初步书面表达能力,但也有不少同学较差,发展极不平衡;3、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一般,有十位同学基础很好,但也有十位同学连基本的数学计算也不会;4、经过动员,学生能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大部分同学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极个别同学完全不感兴趣;5、学生对有关利息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多。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制作购物的场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以师生直观演示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以教师归纳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突破重难点.在学习方法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结合小组讨论,观察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迁移的方法获取新知.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探索本金和利息、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导入:同学们,下图谈论的是哪里的事情呢?具体在谈论什么呢? 2 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利息的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利息 1理解本金、利率的含义2 得出利息公式 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用喜欢的方式记忆 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利息做准备。发挥学生主体性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学习试一试以及练一练 自由组合进行联系,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听讲。 通过教师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九.教学反思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 ,挖掘数学因素数学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变得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生命力。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创设情境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眼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眼保健操转化为数学情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利息的学习这一课,我旨在让学生利息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2、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3、 在教师评价的语言上,我还需再仔细斟酌,力求让评价的语言再灵活一些,更有针对性。

9,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 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 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 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 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0,小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1和许多教学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数字“1” 2、了解数字“1”表示的意义,引导幼儿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娃娃家的物品,其中有些事一个,有的是又许多。如:一个娃娃、一个杯子、一面镜子、一个玩具车、一把牙刷、一把梳子、许多书、许多积木、许多彩色笔(散的),可以实物。2、卡片:数字1、许多3、1和许多操作卡片教学过程:一、 问候、 热身:教师数字幼儿指五官,1—眼睛2—鼻子3—眉毛4—嘴巴,教师报数字幼儿作出反应。二、 呈现教学主题1、玩娃娃家的游戏,感知1和许多都是表示数量的。布置娃娃家———请幼儿说说娃娃家有些什么?———找数量:请幼儿找找娃娃家里哪些东西只有1件,哪些东西有许多———教师小结:像书,积木、彩色笔有许多,出示准备好的图片。一个娃娃、一个杯子、一面镜子、一个玩具车、一把牙刷、一把梳子只有一个的,想想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2、认识数字1、理解意义(1) 分析字形,字意。1像什么。(2) 教师小结:一样东西都可以用来表示。三、识别概念和辨别1、1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提醒它可以表示很大的一样,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一样。2、找找教室里或生活、身体上哪些东西可以用1或者许多来表示。3、认识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出示许多书。 师:这里有什么呀?书。有多少书?(许多) 师:哇,老师手里有许多书,那现在呀就让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分享分享。———将书分给幼儿。 师:小朋友,还有书吗? 幼:没有师:那你们手中有几本书?幼:也是一本。师:那我把许多书分成了1本1本1本。(边说边指着自己和幼儿的书)师:可是现在已经分享好了,那怎么样才能变成许多本书呢?幼讲述。———总计:一本一本放在一起就是许多。师:许多书放在一起就是一叠书,我们现在可以直接说它现在是(一叠书),那这里我们可以用数字什么来表示呢?(1)只是这个1是表示一叠书。分开来就是(许多书)。许多书可以组成(一叠书)。小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就是许多。许多也可以组成1,这个1表示更大的东西。四、规则内化与应用1、游戏拍手,教师说1幼儿拍一下,教师说许多,幼儿快速拍手知道老师说停幼儿才停,重复。(或者跺脚,拍肩)2、送卡片(准备1和许多数量实物图片),出示字卡1和许多,请幼儿将卡片送到相应的数量。五、认知策略形成1、正确学会书写1 师:原来1这个数字这么厉害,现在我们来学学它应该怎么写。 师:看看梁老师现在把1写进了什么里面?格子里。 师:可是它在格子里是怎么站的? 幼:斜的。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示范2、布置课堂作业:1写一行。教师提醒幼儿的写作业的姿势和握笔方法。3、两位老师巡视指导幼儿的写作业的坐姿和握笔方法六、布置回家作业
小班认识颜色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感受色彩的美;   2.巩固涂色的方法,使幼儿能运用恰当的颜色涂染;   3.培养幼儿涂色的兴趣,使幼儿养成作业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颜色标志牌(红、黄、蓝、绿)若干,未涂色的小花图片若干,油画棒若干。   2.请大班的小朋友准备花姐姐的情境表演。   3.活动背景图《春天》   4.教师头饰、花姐姐头饰、裙子各一件,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头饰扮色彩妈妈,邀请幼儿做颜色宝宝,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妈妈和宝宝的角色使幼儿感到亲切,以游戏的方法导人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复习认识四种颜色。   (1)请幼儿带上颜色标志牌,相互观察,并说一说自己是x色宝宝。   (颜色标牌帮助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幼儿在相互观察和讲述中分享经验,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则可从旁观察幼儿对颜色的认知情况。)   (2)玩游戏《妈妈宝宝抱一抱》,巩固对四种颜色的认识。玩法:教师唱“x色宝宝你在哪里?”戴相应颜色标志牌的幼儿边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妈妈抱一抱,边走向教师和教师互相抱一抱。    (和妈妈一起游戏总是非常愉快的,抱一抱的动作既满足了小班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帮助其明确每种颜色的名称。)   (3)请幼儿找一找背景图中什么东西和自己的颜色是一样的。    (背景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隐性教育环境,引导幼儿的思维由单一的颜色扩展到五彩的大自然当中,并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4)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红(黄、蓝、绿)色的,感知色彩的美。   (从观察颜色、找相同的颜色到讲述生活中各种物品的颜色,逐步深入,加深幼儿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认识。在讨论中幼儿的思维得到扩展,在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美的同时,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涂色活动。巩固涂色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色彩的美。   (1)花姐姐以忧愁的样子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花姐姐的裙子上贴有许多未涂色的小花。)   (2)引导幼儿用涂色的方法帮助花姐姐给小花穿上漂亮的衣服。幼儿自选一朵小花做涂色练习,教师提示幼儿涂色时应注意的事项:选用恰当的颜色涂染;涂色要均匀、涂满、干净;涂色时,左右或上下摆涂。   (3)放轻音乐,幼儿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小客人花姐姐的出现将活动自然地引入第二环节;请小朋友帮忙这一情节,在激发幼儿同情心的同时也有助于使幼儿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装扮花姐姐的裙子,引导幼儿欣赏五颜六色的花。师幼共同评价,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色彩的美,体验创造的快乐。   (对花姐姐的裙子前后不同的比较,使幼儿肠窢斑喝职估办台暴郡直接感受色彩的美。而变漂亮的花姐姐对小朋友的感谢,在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其自信心、提高其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三、结束部分   1.花姐姐和小朋友共同表演(小花)。   2.幼儿和花姐姐一同外出游戏。
文章TAG: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数学优秀教案

最近更新

  • 幼儿园课件背景图片简约唯美,淡雅ppt背景图片要清新一点幼儿园课件背景图片简约唯美,淡雅ppt背景图片要清新一点

    淡雅ppt背景图片要清新一点ppt背景图片淡雅风格下载2,课件背景好内容,完整的连贯性.简单的插画和花边,如果可以有轻音乐,在不影响的情况下,这样就很好了!3,哪里有漂亮的课件背景图片www......

    问答 日期:2023-05-06

  • 水果拼盘怎么做好看,水果拼盘怎么做好看又好吃水果拼盘怎么做好看,水果拼盘怎么做好看又好吃

    水果拼盘怎么做好看又好吃2,水果盘如何做才好看3,简单好看的水果拼盘4,水果拼盘的做法5,水果拼盘怎么才能做到最高境界6,好几张水果怎么放在一个盘子里好看7,怎样制作水果拼盘要好看1,水果拼.....

    问答 日期:2023-05-06

  • 教案的格式及范文,教案怎么写教案的格式及范文,教案怎么写

    教案怎么写2,教师教案本怎么写3,如何写教案4,教案的格式是怎样的有没有标准的范例5,教师教案怎么写6,教案怎么写7,如何写教案1,教案怎么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时数.....

    问答 日期:2023-05-06

  • 小学教师备课本模板,教师教案本怎么写小学教师备课本模板,教师教案本怎么写

    教师教案本怎么写从网上找一下教学模板下载一份,然后根据教参里的每科的信息往上面写就行~什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教参里面都有~不难或者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写点~但.....

    问答 日期:2023-05-06

  • 插画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吗,在机构学习艺术设计后推荐就业靠谱吗插画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吗,在机构学习艺术设计后推荐就业靠谱吗

    在机构学习艺术设计后推荐就业靠谱吗2,cg插画学完好就业吗3,学习插画未来有出路吗1,在机构学习艺术设计后推荐就业靠谱吗推荐就业是可靠的。这个毕竟与自己学习能力学到的技能有关,培训机.....

    问答 日期:2023-05-04

  • 学汉字的app哪个好,谁比较了解比较好的识字软件都有哪些 呢学汉字的app哪个好,谁比较了解比较好的识字软件都有哪些 呢

    谁比较了解比较好的识字软件都有哪些呢现在的识字软件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家一直都用的是倍比学语,觉得很适合中国的小孩子的。比较多元化。解识字魔法岛软件的2,小朋友学认字的话用哪个App.....

    问答 日期:2023-05-04

  • 幼儿园主题审议五步法,议案的有哪四步幼儿园主题审议五步法,议案的有哪四步

    议案的有哪四步提出,讨论,批准,实施2,软件开发五个主要step是什么你在开发软件的时候这5个step分别占1需求分析2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3编码4调试5运行3,为什么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步纪晓.....

    问答 日期:2023-05-04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包括,新课改对小学美术教师有什么要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包括,新课改对小学美术教师有什么要求

    新课改对小学美术教师有什么要求2,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色彩知识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3,现在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是什么4,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是什么过程1,新课改对小学美术教师有什么.....

    问答 日期:2023-05-04